《闺怨》王昌龄

2021-07-05 by 巴士英语 【字体:   手机访问

手机扫二维码访问该网页

闺怨

[唐] 王昌龄

闺中少妇不知愁,春日凝妆上翠楼。

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婿觅封侯。

译文

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,在明媚的春日,她精心妆饰,登上高楼。

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,惆怅之情涌上心头。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,建功封侯。

注释

闺:女子卧室,借指女子。一般指少女或少妇。“闺怨”,指少女的青春寂寞,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。以此题材写的诗称“闺怨诗”。

凝妆:盛妆,严妆。

翠楼:翠楼即青楼,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,

陌头:路边。

悔教:后悔让……。

觅封侯:觅,寻求。从军建功封爵。

赏析

王昌龄善于用七绝 细腻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。这首《闺怨》和《长信秋词》等宫怨诗,都是素负盛誉之作。

题称“闺怨”,一开头却说“闺中少妇不知愁”,似乎故意违反题面。其实,作者这样写,正是为了表现闺中少妇从“不知愁”到“悔教夫婿”的心理变化过程。丈夫从军远征,离别经年,照说应该有愁。之所以“不知愁”,除了这位女主人公 正当青春年少,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 和家境比较优裕之外,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。在当时“觅封侯”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,“觅封侯”者和他的“闺中少妇”对这条生活道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。从末句“悔教”二字看,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“觅封侯”的行动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。一个对生活、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,在一段时间“不知愁”是完全合乎情理的。

第一句点出“不知愁”,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 具体展示“不知愁”。一个春天的早晨,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、着意的妆饰,登上自家的高楼。春日而凝妆登楼,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,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。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,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、青春的怨旷蓄势。

第三句是全诗转关。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,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,“忽见”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。关键就在于这“陌头杨柳色”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,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。“忽见”,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,而所遇者——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 竟勾起她许多 从未明确意识到的感触与联想。“杨柳色”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“春色”的代称,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,青春易逝;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,这一切,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从未有过而此刻却非常强烈之念头——悔教夫婿觅封侯。这就是题目所说的“闺怨”。

本来要凝妆登楼,观赏春色,结果反惹起一腔幽怨,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,仿佛难以理解。诗的好处正在这里: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,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过程,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 让读者去仔细寻味。

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截面,加以集中表现,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。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。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,作了集中的描写,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。

此诗流传广泛,脍炙人口,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两点:一是有来历,二是有新意。

王昌龄极善言情,其诗则如蜿蜒流淌的溪流。他以精炼的语言、新颖独特的构思,含蓄委婉的笔法,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。诗 贵曲而忌直,一览无余不是好诗。王昌龄的这首七绝 含蓄、曲折,深得其妙。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,言离愁而无愁字,写法极简约,意韵极深婉,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。

网友评论

()关注微信公从号

相关内容

热点推荐

猜你感兴趣